來到「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」最引人注目的, 是它所擁有的客家建築特色, 一如進門的活動廳,其實外觀就是客家建築常見的圓樓造形; 而其他諸如望樓、耳樓、禾埕與水圳等客家建築特色, 亦可在園區的主體建築中看見,可以看見建築師的用心! 園區的位置在北二高三鶯交流道下來的地方, 離北二高交流道還蠻近的,但是離市區就有一小段距離; 或許是土地取得的緣故,近期的公共建築都有一個小問題, 就是位於較為偏僻的地方,如果不是開車的話想要前往其實並不方便, 像是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,與這次來玩的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都有這樣的問題!
老實說,前次到了十三行博物館,以及這次的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, 都讓人感受了一些些的問題: 一是前述所言周邊的交通, 八里雖可與淡水渡輪、淡水捷運網,一併涵蓋成為一條旅遊路線, 但若單純前往十三行博物館,若是沒有交通工具,大概得耗上一小段時間; 二是參觀人潮的減少, 像是十三行博物館,前次去應該是暑假的週休二日, 感覺人潮比開館時減少許多, 臺灣的參觀展場大都有個共同的特色, 剛開館時參觀人潮很多,時間一過,人潮就相對銳減, 是新鮮感過去了?還是館方並沒有持續的端出牛肉?持續的以活動炒熱氣氛?
三是感覺陸續出來的展覽場館, 行銷跟產品推出都是出自同一家行銷公司的手法? 讓人有「換湯不換藥」的感覺? 現代新開館的活動場館,都不免找來行銷活動單位包裝, 美其言是將在地的特色經過包裝,呈現在消費者的眼前, 但是看過這些地方,就會發現包裝的手法如出一轍, 臺灣的展覽場館,大概只能以餐廳餐點、紀念品販售來增加收入, 黃金博物館就是黃金套餐、黃金吊飾, 客家文化園區就是客家便當、客家風味吊飾, 或許以其園區訴求特色製作紀念品病無可厚非, 剛開始消費者也許會受到吸引, 但是誰會每去一個地方就買一個吊飾呢? 是否更進一步找出「差異化」特色, 盡量避免與其他展區「撞衫」才是應該努力之處~
綜合以上幾點, 地處偏遠的活動展館、開館後的人潮減少、還有似曾相見的行銷手法, 讓我們不禁為這些耗資納稅人不少錢的文化館未來感到憂心, 難道是「老狗已經變不出新把戲」? 先前電視台的談話節目,曾經提到一個重點: 是否臺灣的公共建設都需要由政府來興建? 我們很清楚的知道,這些公共建設多數不過是各個候選人的選舉支票, 好不容易兌現之後,卻面臨經營上的困難, 只好找廣告行銷公司來包裝, 褪去公務員心態的經營模式,或許值得嘉許, 但是這些加乘之後,卻只令人感覺是出自同一家行銷公司的手法, 讓人感覺粗糙而灰心! 更遑論那些還沒驗收、還在養蚊子的文化場館了, 而政府那推動「一鄉一文化館」的落實地方文化館政策, 聽來更令人覺得刺耳、難堪…
就像當初為了解決垃圾問題,而在各縣市廣設垃圾焚化爐, 卻未考慮到垃圾分類、資源回收的效果良好、民眾環保再利用意識抬頭, 造成各縣市垃圾減量、焚化爐面臨無垃圾可燒的窘境, 而開始運轉的各縣市焚化爐, 每天除了沒垃圾可燒,還得燒「錢」(水電、人事開銷)… 這看在我們這些納稅人的眼裡,實在是情何以堪! 台灣的公共建設,大部分都有這樣的問題, 不過說起來應該大部分都是「人」的問題, 執事者的態度,尤其是在這麼進步的時代, 還保留過去公務員心態的公務員們,真的應該抓起來打屁股! 看看下面這則新聞,就會懂得怎麼會這麼說了…真的傻眼… 東森新聞報/北縣客家園區將開幕 找來猛男跳裸舞 長官臉色鐵青        (新聞時效已經過了,只剩庫存頁面囉) 中華日報/文化局客家園區記者會中猛男表演引非議
PS. (1)參觀過程中,對於解說人員對於客家人一詞中的「客」字解釋感到有所懷疑;  最後終於在教育部的國語辭典中,找到比較專業的說明。......【客家人】 (2)星期日下午兩點整,進入園區的簡報室,觀看北部客家人遷徙與聚落情形;  偌大的簡報室只有我一個人在觀賞,其實感觸很深,  美其名為文化園區,其實多數人對文化的關注還是讓人感到憂心。
【延伸閱讀】 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 官方網站 【喵喵的Pixnet網路相簿】  94'08' 臺北‧三峽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虎克喵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